小水力系統可以說是社區凝聚力的展現,帶動居民對地區性水域、發電、減少碳足跡等當責(accountability)的環境意識。…..但我們仍不免思索,小水力能否與生態保護並進?
文 / 王迺卉
台灣早在 1909 年就開始運作小水力發電廠,至 1983 年,全台共有 25 處商轉中的小水力發電廠,2016 年已達 47 座,同年台電又與水利署水資源局合作,盤點全台共13處的小水力發電場址。一但啟動商轉,裝置容量可達 27 MW,預計在 2025 年將我國水利裝置容量提升到 2150 MW。
小水力發電在台灣發展的優勢還不少。包括可於偏遠地區供電、屬潔淨能源且碳排量低;相較於 2 萬瓩以上之水力發電設備,小水力發電設置對環境衝擊較小,因此環保意識抬頭後,民眾接受度較高;且在有水的情況下可 24 小時發電,比太陽能發電時間更長,供電量更多。因此自 2016 年開始,國家能源轉型計畫中,小水力逐漸成為水力發電的重點項目。
發展小水力發電 ,社區互動、環境都加分
然而,受氣候變遷影響,旱澇交替,降雨不確定性增加,年雨量下降,水力供電不穩的狀況越發頻繁,因此小水力發電無需蓄水,改採「逕流式」發電,成為氣候衝擊下的新解方。
除了廣佈的農業灌溉渠道可設置小水力,其他水利設施或農業用的尾水、民生污水和企業或工廠的放流水、自來水的水源頭及放流水、河川水都可運用。根據小水力聯盟 2019 年的統計資料,全台共 5135 處潛力點,潛在裝置容量約為 2683 MW。
由於使用土地不多,在地居民無需流離失所,也因此能維護人民使用土地、水和能源的權利,並且成為貧困地區的發電契機。
例如,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修女吉薩(Alphonsine Ciza),就帶領志工為周邊城鎮提供小水力,解決當地供電供水不穩定的狀態,提升生活品質。英國Stockport小鎮的水力發電,更呈現小水力可以是社區居民凝聚力的展現,帶動對地區性水域、發電、減少碳足跡等當責(accountability)的環境意識。
展望小水力發電未來 ,應當留意生態觀察
在台灣,小水力發電陸續商轉之際,台水、台電、民營電廠都積極投入,在系統建置上正由上而下推動小水力市場的活絡,彙聚資金、調整政策、以及提升再生能源躉購費率,或舉辦大學以下的小水力設計比賽,鼓勵一般民眾參與。也有民間組織正由下而上積極活化與政府與企業溝通的管道。
但我們仍不免思索,小水力能否與生態保護並進呢?
目前台灣小水力相關的生態觀察資料相對缺乏,歐洲河流組織(European Rivers Network)以法國案例提醒,小水力開發與水環境修復政策存在矛盾,可能使低流量的河流更加脆弱。也因此,我們不得不多加留意這些小規模且「遍地開花」的干擾,對生態會有什麼程度的影響,也需持續觀察政府宣示活用現有渠道,且不開發「天然河川」以滿足用電需求的底線。
什麼是小水力發電?
台灣「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的規範,規定圳路或既有水利設施,設置未達 2 萬瓩以下為小水力發電系統。
台電則將 1000 瓩以下設施稱為迷你型水力發電,100 瓩以下的設施稱為微型水力發電。
推薦閱讀
只有 11 坪大的小屋到底有什麼魅力?竟然讓 86 %的人自動變得更環保
澳洲公民怎麼聰明省電費?社區善用太陽能板,實驗「共享電池」方案來減少能源支出
國家氣候變遷政策不給力怎麼辦?荷蘭、比利時、英國公民把「績效差」的政府告上法院
(本文經作者 低碳生活部落格 授權轉載,並同意 CitiOrange 編輯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社區型發電重新登場 「小水力」的現在進行式〉。首圖來源:SAVCA)
The post 你知道什麼是 「小水力發電」嗎?不只可24小時發電,更帶動社區凝聚力! appeared first on CitiOrange 公民報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