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瑞秋(在台瑞士留學生)
貨車轉彎的警示聲、重機呼嘯而過的聲浪、震耳欲聾的節慶鞭炮聲,現代生活充滿了擾人的噪音,不只住家外,若是居住環境中有吵鬧的鄰居,連待在家裡都可能變成惡夢的開始!
惡夢還不足以形容噪音污染對人體健康的負面影響:除了引起聼力損傷,人體若長期暴露於噪音中,還有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認知能力衰弱、憂鬱症等諸多健康問題。
歐洲環境署(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估計,噪音污染每年引發 1.2 萬人過早死亡,噪音因此稱之爲「隱形殺手」,而這個隱形殺手在未被國家與人民正視時,將繼續默默造成無數受害者,但大多數國家仍然輕忽噪音所帶來的各種負面後果。
瑞士:吸引外國人定居的寧靜國家
根據德國米米聽力科技(Mimi Hearing Technologies)2017 年所公佈的世界噪音污染最嚴重的城市排名, 50 座大城市當中,台灣台北市名列第 14 名!(最嚴重的前 5 名分別為中國廣州、埃及開羅、法國巴黎、中國北京以及印度德里),排最後一名,也就是噪音污染最不嚴重的城市,則是瑞士蘇黎世。
瑞士是怎麼從「噪音是必然的」轉型爲「噪音是可以避免的」的國度?以下是我對家鄉「噪音防治」的介紹:
瑞士的寧靜環境是讓瑞士聞名的因素之一。許多外國人移居瑞士的理由之一就是瑞士令人驚艷的安靜環境。曾到瑞士旅遊過的台灣人可能聽過瑞士的必知禁忌:晚上十點過後禁止洗澡、請勿於星期日割草,這樣的「詭異」規定其實也展現瑞士人非常重視共同維護公共寧靜這件事!
切記,到瑞士旅遊,千萬別破壞寧靜的生活,否則恐怕會惹怒當地居民!
1980 年代瑞士接連通過《環境保護法》與《噪音防治條例》
瑞士怎麽會變得那麽重視安靜生活?瑞士其實正是因爲曾經喧嘩過,才開始珍惜低噪音生活的。
噪音並不是這幾年才開始出現的問題,瑞士公共廣播電視最早在1960年代曾報導過噪音問題使瑞士人感到困擾,而最令人煩躁的噪音源就是交通噪音。
所以,瑞士自1962年起便舉辦史無前例的防噪音宣傳。 爲了確保人民享有寧靜怡人的環境,各個城市開始培訓「防噪音部隊」。巡邏時,該部隊就會在路旁竪起耳朵,攔下所有發出震耳欲聾的車輛,接著測量音量,並且把音量違反規定者送到汽車修理廠。但是除了車輛的聲浪,還有許多令當地人抓狂的噪音,使得防噪音部隊仍不足以減少噪音源,到了 1970 年代,瑞士社會反而變得比以前更加喧嘩。
瑞士議會早就在 1960 年代已經設立了委員會擬定針對噪音相關的標準,但是要等到 1983 年代,防止噪音相關的《環境保護法》才開始生效。
《環境保護法》旨在保護人免受健康的損傷,之後聯邦、州和市鎮都有法律義務保障人民免受過大的噪音。1987 年時,另外通過了《噪音防治條例》,《噪音防治條例》更具體針對各種噪音源(道路/鐵路交通、航空、產業等)規定禁止超過的噪音限值。
各州與市鎮致力於減弱大於限值的噪音源,落實保護暴露於過大噪音環境中的居民。防噪音措施中,包括推行城市市區速限 30 公里/小時、鋪吸音材料路面、升級無聲設備(例如火車可更換無聲的刹車機制)等措施。同時,地方政府以設置健全的自行車道網絡、給使用環保汽車車主減稅的優惠等方式,間接鼓勵人民採取與以往不同、低噪音的生活模式。
另外,不必要的噪音也依法處罰,以制止製造「過大或不必要」噪音的行爲。例如,若重機的音量不符合標準,違反規定者可處 1000 瑞郎(3.2萬臺幣),製造過大噪音可處 150 到 1000 瑞郎之間(4800 ~ 3.2萬臺幣。)
法律保護了大部分居民免受噪音污染,但仍有百萬受害者
從 1980 年代開始的防噪音政策是否呈現了具體效果?1985 年,也就是噪音防治條例生效的前一年,當時的統計顯示共有 160 萬瑞士人飽受過大噪音,這是瑞士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如今,遭受噪音污染的人數降到 110 萬人(為瑞士人口的七分之一)。雖然噪音污染顯現了改善的趨勢,但是不能忽略仍有一百多萬人遭受噪音污染的現實。
瑞士人不禁要問,爲什麽仍有人民未受到政策保護?
一方面,從 80 年代到現在,噪音污染的源頭變得更多:車流、人口移動、貨物運輸都增多了,瑞士社會無疑變得更吵鬧。另一方面,噪音污染加劇的原因也歸咎於生活型態的改變:休閒活動與夜生活的發達,工時彈性化等因素把噪音問題嚴重化了。噪音污染也不僅局限於市區,也擴散到了以往寧靜的環境中,如鄉村或自然環境。
而與此同時,瑞士人也提高對生活品質的標準,也比過往更意識到,不同來源的污染對於健康的各種負面影響。總之,防噪音措施雖然有效,但是其效果也無法直接抵消掉幾十年來不斷擴大的噪音。如果法律暫時無法加強效用,那麼,阻止噪音繼續無限擴散的力量,很有可能掌握在公民的手中。
3 個案例,瑞士人怎麼自我救濟、對抗噪音
雖然瑞士有相對嚴格的噪音相關規定,但是以目前的情勢來看,法律無法確保所有人民寧靜的生活。甚至,有時候,在經濟考量遠勝於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的情況之下,當地政府就容易輕忽噪音問題。那麽,沒有受益於防噪音政策的人民是誰?他們如何與地方當局/噪音戰鬥,爭取被奪走的寧靜生活?
案例 1:機場附近的住戶
日内瓦國際機場正在迅速發展中,除了開發新目的地和增多班機之外,預計到 2030 年,到訪的遊客人數將增長到 2 千 5 百萬人(比目前多 9 百萬人),到時候,每 90 秒鐘就有一架飛機起降。
最不堪其擾的,就是住機場附近的居民。他們早就必須飽受 365 天的航空噪音,目前平均每 3 分鐘就有一架飛機起飛或降落。
源源不斷的班機深深影響了日内瓦州內 11 座市鎮的居民,這些地區的噪音值往往大於法律所規定的限值。然而,瑞士機場的運作歸於聯邦的職能,國家在這方面更關心的是「應付遊客需求(和經濟利益)」,數 10 萬居民的不適不足以阻止機場繼續發展,關於航空噪音的問題,首都伯恩曾經回應過「音量並沒辦法隨時都符合標準」。
機場附近的居民表示,每一天是被飛機起降的轟鳴開啓和結束的。雖然在瑞士,遭受航空噪音的人數不多,但是這並沒有阻擋這些受影響的居民發動聯署,反對機場所造成的巨大噪音。在 2013 年,《禁止無限發展的機場》的聯署總共收集了 751 個簽名,該聯署反對機場無限的成長,也反對廉航的通行。去年,另一場名爲《禁止航空回音》的聯署成功收集了 1700 個簽名,顧名思義,這個聯署的目的在於限制機場附近地區的建設,以免造成過大的回音,讓已有的噪音污染更惡化。
居民與環保組織的聯合,成功開啓了與機場的對話。機場、居民與環保協會和航空公司目前每三個月開會一次,討論許多相關議題,噪音問題就是最重要的議題之一。
爲了減少航空噪音所造成的干擾,班機可起降的時間,限制從早上 6 點到晚上 10 點,另外從 2004 年到 2019 年,提供了將近 4000 戶飽受航空噪音住家加强房子隔音的費用。日内瓦機場也承諾,到 2030 年減少噪音污染與碳足跡。
案例 2:你的夜生活干涉了我的私生活
2021 年,許多日内瓦年輕人趁著夜晚來野外聚會,播放電子音樂,迎接疫情之下第二次夏天的到來。一個接一個週末,數千人在市區的廣場裡群聚,徹夜狂歡。
毫無意外的,他們的歡樂卻造成了附近居民的困擾。即使人人享有消遣/娛樂的權利,也不能剝奪其他人可以好好休息的權利。上百名受影響的居民帶頭通知當地當局,要求日内瓦到了某個時間,禁止在外面使用音響,以及增加警員的巡邏次數。
圍繞著廣場的酒吧早就是衝突的根源問題。2015 年,三百多名居民聯署,要求日内瓦市採取解決噪音問題的舉措。2020 年,幾十名居民向城市檢舉,要求酒吧停止晚上 11 點後開放戶外空間(陽台)。對於持續已久的噪音問題,終於在今年得到了城市的重視。日内瓦市從 6 月開始禁止酒吧週一到週四超過 12 點開放陽台,這項措施將影響位於市區的 1500 間商店。
案例 3:噪音問題不局限於市區,鄉村也有噪音
説到噪音,很容易聯想到飛機起飛或汽車臨時刹車的轟鳴。但是在瑞士,教堂的鐘樓、乳牛的鈴聲甚至小溪的水流聲,這些似乎悅耳的鄉村生活背景音樂,也可能成爲最令人不悅的噪音。在去年,牛鈴聲就掀起了一波討論。
依照瑞士傳統,牧人往往讓乳牛佩戴著 5.5 公斤重的牛鈴。關於這樣的傳統,近期專家指出,牛鈴造成的音量影響乳牛的健康。更何況,在牧場附近的居民,需要日夜不休承受可達 100 分貝的牛鈴音量。就在去年,一名瑞士人因爲牛鈴聲時常無法入睡,因此決定檢舉附近的農夫。沒想到,農夫因此被規定,必須從晚上 10 點拿下牛鈴到隔天早上 7 點。這則新聞也讓瑞士人重視聲音大到可能成為噪音的牛鈴聲。
在現代社會快速運轉之下,要保有一個寧靜怡人的環境品質,是需要所有人一起努力的。瑞士人重視噪音污染,也透過法治與公民行動,才翻轉社會越來越喧嘩的趨勢,讓隱形殺手的威力,不會越來越猖狂。
(首圖來源:宋瑞秋提供)
推薦閱讀
瑞士用直接民主讓人行道入憲--強制國家為行人安全著想,30 年來行人事故降低了75%
【想在巴黎騎單車?可能比台北更危險喔!】環保市長想把巴黎變成腳踏車城市!但得先整頓騎士無序亂象
當喇叭聲成為主要的噪音污染,印度政府怎麼治理馬路上的「按喇叭成癮」症?
The post 【3個噪音自救例子】瑞士人怎麼在噪音法規之外,努力為自己打造寧靜家園,拒絕噪音? appeared first on CitiOrange 公民報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