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能設計出一條好街道,你就有一座好城市。」這是澳洲墨爾本城市設計總監 Rob Adams 教授的座右銘。墨爾本是澳洲維多利亞州首府和最大城市,亦是澳洲人口排名第二大的城市,約有 510 萬人口,也多次蟬聯世界最佳宜居城市的榜首。
但這座城市並非一直以來都如此宜居,從 1970 年代起,人們不斷搬離墨爾本的市中心,直到 1980 年代,市府才開始想要活化市中心,打造一個宜居的環境,讓人們搬回市中心居住。
市中心宜居性下降,只剩 2000 人居住
從 1970 年代開始,為了讓更多來自郊區的人開車進城工作,這座城市不斷興建高速公路、拆除歷史建築,以及建設越來越高的大樓。當代建築佔據了城市街區,佔領了巷道,這座城市著名的維多利亞式街景特色也因此遭到破壞,巷道成為被忽視的空間,常被用於堆積垃圾。
墨爾本市中心,亦稱墨爾本中央商業區(Melbourne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或 Melbourne CBD),儘管市中心是墨爾本大都會內的首善之區,卻非人口最密集之區。而市中心的宜居性持續下降,居民逐漸搬離,零售商店也接連關閉,導致在工作日之外,市中心空無一人。
到 1980 年代,市中心的人口減少到下班後,實際居住在此的人口只有 2000 人。州長、城市規劃師、開發商和企業開始認知到重新活化市中心、吸引居民和企業回歸的重要性。
改造巷道,復興市中心
1985 年,墨爾本市制定了重振市中心的戰略計畫,目標是在 15 年內將市中心人口增加到 8000 人,而為實現這一目標,該市將注意力和投資集中在公共領域上,希望加強城市特色,守護遺產建築。另外,該市專注於改善行人體驗,制定拓寬人行道的計劃,種植更多行道樹,用綠地取代柏油路,並安裝更多的路燈。
作為復興市中心計劃的一部分,墨爾本巷道改造計畫始於 1990 年代初期,當時墨爾本市和州政府致力於保護和升級巷道,目標是讓人們在下班後仍喜歡待在市中心消磨時光,並使城市成為一個吸引人而且安全的環境。
該市重新設計了巷道,包括清除障礙物、護柱、路緣石和多餘的街道元素,並在某些巷道規劃了禁止車輛通行的行人優先空間,以提升行人的舒適度。
另外,市府鼓勵當地小型零售商,尤其是咖啡館,搬進中央商務區並佔據巷道空間,再透過安裝路燈、遮陽棚,讓人們可以享受在戶外用餐,同時鼓勵零售商延長營業時間,增加人們的夜間活動選擇,因此形成了墨爾本獨特的住商混合巷道。
在這些努力下,墨爾本成功扭轉了居住人數持續下降的趨勢,並提升了人們拜訪市中心的次數。而根據澳大利亞統計局 2006 年的數據,市中心人口有 20,361。不只居民搬回來了,墨爾本的巷道現在成為非常受歡迎的旅遊景點,市中心也再次恢復了它的活力。
推薦閱讀
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用行動打破「沒有車,就沒有商機」的迷思,成為歐洲最長徒步購物區!
天氣好熱怎麼辦?荷蘭在公車候車亭上種多肉植物,蓋「垂直森林」替城市降溫
把城市主幹道還給公民自在漫步!斯洛維尼亞首都主街經多年改造成「共享空間」,90%公民更樂於上街
參考資料
theurbanist.org、courses.washington.edu、globaldesigningcities.org
(本文歡迎合作夥伴轉載分享。首圖來源:globaldesigningcities.org)
The post 墨爾本市中心曾人口流失只剩2千人!市政府如何規劃住商混合巷道,吸引居民搬回「家」 appeared first on CitiOrange 公民報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