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 —
在美国国务卿和海军将领接连对中国可能加快侵台时间表的警告后,台湾国家安全局局长陈明通星期四(10月20日)说,他要郑重告诉北京当局,“武力攻台没有赢的可能”,开口闭口武统台湾将使中共成为“中华民族的罪人。”
陈明通在台湾立法院外交及国防委员会备询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针对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有关台湾的讲话表示,这个部分是“老调重弹”,不过这次更强调不放弃武力对台。
“所以我在这里要郑重的告诉北京当局,武力攻台没有赢的可能,它会造成国际上对它的经济制裁,外交的孤立,断送了它谓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成为中华民族的罪人。”
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习近平星期日在中共二十大开幕仪式上发表的报告中在涉台部分强调,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决定。他还重申:“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
陈明通说,过去40多年来中共在改革开放下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在没有统一台湾之下完成的”,而台湾则是从战后一个“出口卖香蕉、赚外汇”,到今天卖最高端的芯片给全世界,台湾的人均收入预估今年将超过日本和韩国,“这是在没有中共统治下的成就”,所以陈明通说,很清楚的是,两岸应该相互尊重,各自发展,这才是人民的幸福。
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星期二说,中国已决心大大加快推动统一的问题。对此,陈明通说,国安局对所有相关情势发展都在密切关注。
“开口闭口武力统一台湾,绝对会成为中华民族的罪人,”他说。
在外交及国防委员会审查国安局预算的质询中,有台湾立法委员提到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的评论以及美国海军作战部长迈克尔·吉尔代(Michael Gilday)星期三的类似评论。吉尔代将军说,对于中国可能比2027年加快攻台时间点,美国海军必须为中国可能在2022年或2023年攻台做好准备。立委问陈明通说,国安局如何评估中共2023年犯台的可能性?
陈明通表示,中国可能攻台的时程有多种设想,包括2027年中国可能完成军事准备,也有人提到2025年,现在2023年也必须关注,不过他认为2023年的假想情形比较可能是“以战逼谈”,例如透过封锁逼台湾上谈判桌,对此国安单位也有一定的因应措施和准备。
在中共二十大期间,华盛顿也在密切关注台海动态。白宫和国务院官员星期四相继重申维持台海现状的重要。
白宫国安会战略沟通协调员约翰·科比(John Kirby)在一个电话简报会上被问到关于海军作战部长吉尔代上将提到中国可能在2024年前侵略台湾的问题时表示,美国竭尽所能注意情势发展,不过他不评论有关情报的评估。
科比说,他能说的就是一次又一次已经说过的,“没有理由让情况爆发成冲突”。他说,美国对台湾的做法、对“一个中国政策”的遵循没有任何改变,美国也将持续寻求更多方式协助台湾加强自卫能力,这个做法也没有任何改变,并将持续下去。
他说:“我们不想见到台湾海峡的现状被单方面改变。我们当然不想见到以武力来改变。绝对没有理由让此事发生,因为我们对台湾以及台湾的自卫做法没有任何改变。”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内德·普赖斯(Ned Price)在同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被问到,常务副国务卿温迪·谢尔曼下周访问东京时,在中国日益施压台湾的问题上将寻求日本提供何种合作或贡献?
普赖斯说,谢尔曼将在与日本、韩国官员的双边及三方会谈中谈及双边及更广泛的地区议题,台湾预计也是其中的一个议题,台海和平稳定是美国与其印太地区的同盟及伙伴的共同利益。
initInfographics(
{
groups:[],
params:[{“Name”:”embed_html”,”Value”:”u0026lt;blockquote class=”twitter-tweet”u0026gt;u0026lt;p dir=”ltr” lang=”zh”u0026gt;“我们都希望看到台湾海峡的稳定,”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赖斯星期四表示,维持台海稳定及现状具有深远的地緣政治与经济重要性。 此外,美国副国务卿谢尔曼下周将在东京与日本、韩国高级官员举行三方对话,预计主要讨论议题将包括台海紧张局势及朝鲜核威胁。 u0026lt;a href=”https://t.co/SpEeuADcwe”u0026gt;pic.twitter.com/SpEeuADcweu0026lt;/au0026gt;u0026lt;/pu0026gt;— 美国之音中文网 (@VOAChinese) u0026lt;a href=”https://twitter.com/VOAChinese/status/1583250422386434050?ref_src=twsrc%5Etfw”u0026gt;October 21, 2022u0026lt;/au0026gt;u0026lt;/blockquoteu0026gt;||data-pangea-embed::”true””,”DefaultValue”:””,”HtmlEncode”:false,”Type”:”HTML”}],
isMobile:true
});
(function (d) {
var userInput = Infographics.Param[“embed_html”],
thisSnippet = (d.getElementsByClassName ? d.getElementsByClassName(“twitterSnippet”) : d.querySelectorAll(“.twitterSnippet”))[0],
render = function () {
var madeDiv, bquote, sId = “twitterAPIForSnippet”;
try {
madeDiv = document.createElement(“div”);
madeDiv.innerHTML = userInput;
} catch (e) {
thisSnippet.innerHTML = “Twitter Embed Code is invalid or incomplete.”;
return;
}
bquote = madeDiv.childNodes[0];
if (bquote.tagName.toLowerCase() === “blockquote” && bquote.className.indexOf(“twitter”) !== -1) { //remove everything except paragraphs and links
var all = bquote.getElementsByTagName(“*”);
for (var i = all.length – 1; i >= 0; i–) {
var elm = all[i];
var tag = elm.tagName.toLowerCase();
if (tag !== “a” && tag !== “p”)
all[i].parentNode.removeChild(all[i]);
}
} else {
thisSnippet.innerHTML = “Twitter Embed Code does not contain proper Twitter blockquote.”;
return;
}
if (!d.getElementById(sId)) { //async request Twitter API
var js, firstJs = d.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js = d.createElement(“script”);
js.id = sId;
js.src = “//platform.twitter.com/widgets.js”;
firstJs.parentNode.insertBefore(js, firstJs);
}
thisSnippet.parentNode.style.width = “100%”;
thisSnippet.appendChild(bquote);
if (window.twttr && window.twttr.widgets) {
window.twttr.widgets.load();
window.twttr.events.bind(“rendered”, function (e) {
//fix twitter bug rendering multiple embeds per tweet. Can be deleted after Twitter fix the issue
if (e.target) {
var par = e.target.parentElement;
if (par && par.className === “twitterSnippetProcessed” &&
e.target.previousSibling && e.target.previousSibling.nodeName.toLowerCase() === “iframe”) {
//this is duplicate embed, delete it
par.removeChild(e.target);
}
}
});
}
};
thisSnippet.className = “twitterSnippetProcessed”;
if (d.readyState === “uninitialized” || d.readyState === “loading”)
window.addEventListener(“load”, render);
else //liveblog, ajax
render();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