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但有乾旱問題,也有水災危機!由中國學者所提出的建設「海綿城市」政策失效了嗎?

今年,全球各地發生多起洪災和乾旱,凸顯了人類與水的關係已經嚴重失衡。

本(10)月,奈及利亞遭遇 10 年來最大洪災,已有 600 多人喪生。早一些時候,巴基斯坦連 3 個月(6 – 9 月)受暴雨侵襲,據估計,該國有 1/3 的國土被洪水淹沒,造成 1,719 人死亡,損失高達 300 億美元(約新台幣 9605 億元)。相反地,有些地方則是嚴重缺水,據報導,今年歐洲的夏季乾旱是 500 年來最嚴重的。

這些天災都再次提醒我們:在我們努力減碳的同時,還需要採取緊急行動來適應極端天氣事件。例如由中國學者提出的「海綿城市」概念,就是為應對都市內的淹水及缺水問題。這是否會成為城市「與水共存」的解方。

什麼是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概念最早由中國學者俞孔堅提出,意指將城市建設成像海綿一樣,使其在適應氣候變遷和應對自然災害時具有良好的彈性及回復力。城市在降水時能吸水、蓄水、滲水、淨水,而平時則可「擠」出收集的雨水來利用。

「雖然由混凝土、鋼材、管道和泵組成的灰色基礎設施,對於解決緊迫的個別問題可能是必要的,但它需要消耗大量的混凝土和能源,缺乏彈性,並且往往會累積更高的災難風險。它打破了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繫。」俞孔堅在接受《Euronews Green》採訪時,表示水壩和防洪堤等傳統工程解決方案(或稱為「灰色基礎設施」)對於應對洪災很重要,但是有其缺點。

俞孔堅指出:「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和破壞性工業技術,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重新思考我們建設城市的方式,我們對待水和自然的方式,甚至我們定義文明的方式。」

中國北方哈爾濱市佔地 34 公頃的「群力雨洪公園」是成功的海綿城市案例之一。它收集、淨化和儲存雨水,同時保護原生自然棲息地,並提供美麗的綠色公共空間供娛樂使用。(圖片來源:土人設計)

「海綿」概念融入城市設計

中國政府選擇了 16 個試點城市,並為每個城市撥款 4 至 6 億元人民幣,用於實施創新的水資源管理戰略,其中包括武漢、重慶和廈門等城市。據北京「土人」城市規劃設計事務所,城市對海綿城市的設計越來越感興趣,70% 的中國城市都在爭先恐後地制定計劃。

近年來隨著生態城市及城市防災等思潮的興起,海綿城市的理念成為許多城市的施政重點。台灣也在多年來推動綠建築、綠社區的基礎下,推動海綿城市理念的規劃設計。

例如,新北市板橋的公館街為地區環境改造成功案例之一,強調生態、小而美、提升保水功能的城市街道綠化及外部空間營造,配合人行空間及自行車道設計,留設出可蓄洪的草溝及雨水花園,並營造出舒適的都市角落空間,供人休憩逗留。

鄭州花 2 千億打造的海綿城市擋不了暴雨

海綿城市的概念誕生後得到了普遍的接受和推崇,但也不乏爭議,特別是當雨季來臨時,有些都市仍出現淹水情況,因此投入巨資建設的海綿城市被認為效果不彰。

例如,曾投入逾 500 億元人民幣(約合新台幣 2150 億元)建設海綿城市的鄭州市,在 2021 年 7 月河南水災時,仍出現了嚴重淹水。這引發公眾和媒體質疑,海綿城市「失效」了嗎?

對此,專家解釋,海綿城市只能應對對中小雨,無法應對特大暴雨。鄭州海綿城市建設中,城區設計的暴雨強度的重現期為 50 年一遇,其他地區的為 20 年一遇,而是這次暴雨的重現期超過千年一遇,遠超設計的承受的能力。

據台灣學者游進裕,海綿城市的概念有個核心問題始終沒有被釐清,就是概念中的「海綿」,吸水量是有其極限的。當海綿「期待被吸收」的水量,高過「能夠被吸收」的量時,就是淹水的開始。

據《中央社》,陸媒新京報報導,隨著中國城鎮化的進程加快和城市群的興起,屋面、道路、地面等設施建設導致下墊面硬化,70% 至 80% 的降雨形成徑流,僅有 20% 至 30% 的雨水能夠滲到地下,破壞了自然「海綿體」,導致逢雨必澇、城裡看海和雨後即旱、旱澇急轉,帶來了水生態惡化、水資源緊缺、水環境污染等問題。

簡單來說,海綿城市無法應付千年一遇的暴雨,它的目標是恢復城市中因人為開發而被破壞的自然「海綿體」,重點是讓我們的城市學會「與水共存」。尤其在未來極端天氣事件越來越頻繁的情況下,「與水共存」會是全球各城市要面對的長久課題。

推薦閱讀

【鄭州水災給台灣的警示】2千億打造的海綿城市擋不了暴雨,應對極端氣候能怎麼辦?

豪雨更加頻繁,城市如何應變?澳洲洪災後,從荷蘭和新加坡經驗找到重新設計家園方法

從「100年的眼光」看城市──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要設300個綠色區域儲水兼玩樂,並對抗氣候變遷!

參考資料

euronews、turenscape、sef.org.tw、中央社、opinion.cw

(本文歡迎合作夥伴轉載分享。首圖來源:土人設計)

The post 中國不但有乾旱問題,也有水災危機!由中國學者所提出的建設「海綿城市」政策失效了嗎? appeared first on CitiOrange 公民報橘.

有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