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立峰x呂冠緯對談台灣數位教育:召喚同儕燃起動機齊行,用學習力航向數位大海!

文 / 白宜君

 就在本週六、日(10 月 15、16 日),社企流、願景工程基金會在華山文化園區共同舉辦永續行動嘉年華,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主辦週六的教育永續發展論壇。論壇前,流線傳媒特邀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簡立峰與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暨執行長呂冠緯對談。兩位深諳數位學習能量的數位工作者以自身經驗鼓勵,數位轉型就是教育變革的槓桿點,只要挖掘出學習動機,不分老幼都能在數位洪流自由洇泳。

學習的基礎是動機,而數位讓門檻降低

「學習」在每個人的人生不同階段、不同任務目的,有時是苦差事──不論是父母師長主管怎麼要求進步,都舉步維艱;有時卻也有樂在其中的心流時刻,好像旋開某個開關後,為了想多知道一點,可以鑽研深究、好此不疲。

而對電腦科學家、Google 在台灣的第一號員工簡立峰來說,是什麼讓學習的開關啟動呢?

「學習本身,自古到今都差不多,用什麼工具都不會更容易,因為要先跨過學習動機的門檻。」一坐定,簡立峰就把學習過程做了生動比喻:「像爬山,翻過一個山頭、一個困難點,得到成就感,就會有正向反饋地往下一個山頭走,在現代的改變只是工具數位化,但要踏出第一步,就是要有動機。

動機論對簡立峰而言如此重要,而數位工具的進步,讓許多知識與專業都直接攤開在網路上,有動機,就有跨入門檻的入場券。在大學時代就透過錄製數位學習影片,帶著許多中小學師生敲開學習動機之門的呂冠緯直言,「Motivation is the King(動機是學習之王)。」

長於分析問題的他,拆解動機來源主要為兩部分:動機的引起,與動機的維持。「學習動機一開始可能是因為有趣、好奇而引起;而只要學習成果出現,產生自我效能感,動機就容易維持。」從他的經驗出發,數位工具與內容降低了這兩者的門檻。

他指出,對大部分學生而言,15 歲前的基礎教育都是新知,善用數位媒材的互動性與趣味感,可在第一時間引發學生興趣。再者,針對同一主題知識,會有不同程度與變化的數位內容,當學生可以踩在自己的節奏上,主動挑選並學到程度合適的內容,學習下去的動機就容易維持。破解過往傳統教室教學「傳授單一化、超無聊而不想學,或吸收程度跟不上、想學卻學不會」兩大障礙。

物以類聚,找到師法的標竿、一起走的玩伴

動機為學習之王,那宰輔是什麼?

簡立峰直言,想學新東西,網路世代發展迄今,要找到領域中最厲害的大師已經不難。開放式課程越來越多元,國際論壇裡各地知名講者透過視訊公開分享,即使身處不同時區與空間也能近身交鋒,且讓大眾參與交流討論,大幅度降低學習成本。

 網路上的知識桂冠一頂賽過一頂,學無止盡。但簡立峰不藏私,自揭終生學習大絕招,「對我而言,最好的學習叫做物以類聚。」跟最能有效刺激彼此的夥伴一起學習過招,成長與進步的幅度會最大。

People is the Premier(人是宰相)。呂冠緯把「人」的關鍵性因素再做了強調。在均一團隊的經驗中,有智慧的父母、升級後的老師、一群結伴打怪的同學,都是讓學習的探索可以多元化發展的關鍵,其中,小學高年級之後,同儕可能便是扮演影響力最大的角色群。

均一在幾週前拜訪屏東一所國小,在一個五年級的班裡碰到有一位學生把均一的線上教材玩得有趣,造成的迴響是吸引了同學們一起使用均一的內容,「當然,如果同學是把一款當紅線上遊戲玩得極好,也會帶動這樣的風氣。」呂冠緯笑道。

他觀察到,疫情後,捲起全台都更認真看待「教、學」全面數位化的現實。推動數位工具的義務普及,也降低了進入學習的門檻,讓有學習動機的學生,不分城鄉更容易站在同一個機會起跑點上;雖不可諱言,要誘發動機仍有不同人生際遇的複雜度,再怎麼優化制度,都不可能有絕對公平性,「要讓機會夠優質且均等發生,還需要更多優秀的人投入面對與解決機會不平等的問題。」他說。

共同承擔,政府與企業都扮演了數位教育的重要角色

簡立峰坦言,提倡數位學習的重要性,並不是浪漫化透過這條路徑,最終會到達理想上平等的烏托邦,因落差必然存在。

「當數位工具發達之後,一定是學習動機╱能力強的人會越跑越快。數位學習的邏輯是沒有天花板、知識沒有極限。當一個人自主精進學習,他的進步是飛快的,時間拉長後更是不得了,你已經看不到他的背影了。我們的努力不是去把天花板拉下來、抑制走得快的人,而是要幫助大部分還沒出發的人,先跨過第一步。」他強調。

久經科技產業與新創圈,簡立峰直言,創造好的教育環境與培育人才,並不是直觀的「教育部的事、家長的事」,有遠見的企業或是科學園區會知道,把一個教育環境搭建好,才會有立即可用的人才。「為什麼科學園區通常都會先弄好國際學校?因為會讓無後顧之憂的優秀人才更願意加入這個團隊。」

呂冠緯進一步延伸,少子化是台灣現實。對企業而言,眼下投資教育,說穿了也是投資台灣未來可為企業所用的人才。

他從教育現場與企業的共同需求出發,指出當代企業都有各自的在地性與重視的 CSR(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與 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Environment、Social、Governance);而每個公司的核心知識,都會與 108 課綱都會有切合之處。比如食物公司談食材永續、社群平台談媒體素養、資訊公司談電腦科學,「創造出簡短課程後,分享出去,既做公司品牌、加強在地連結,又可讓學校師生更有實例延伸對議題的思考與實踐,何樂而不為?」

人力 GDP 升級,突破島國思維進入數位無邊大海

多元且優秀的人才是國家的國力根本。對年少時就與許多跨國傑出工作一起協作的簡立峰而言,他借用經濟上 GDP 的概念,指出台灣的為來人才也需要 GDP 升級,那是 Global view(國際視野)、Diversity(多元化)與 Proactive(主動積極)。

他率直道,一個人有沒有國際視野,取決於他有沒有生活在多元化的環境與懷有主動積極的態度。多元化的環境,不是單純指種族多元。由於台灣生活同質化非常高,好處是相對安全穩定、沒有大衝突,顯而易見的壞處是沒有刺激、感覺不到匱乏,即使最具威脅感的大國就在隔壁,也沒有足夠的危機意識。

「台灣是一個看不到海且物產豐饒的島國,反而危險。」他說,一般大陸國家跨過國界就是另一個制度與文化,人民一出生就有要與不同政體打交道的預備;而像香港、新加坡等容易看到海的小島,地理條件也讓他們知道要主動走出去跟多元性打交道,才能生存。「台灣因為可以吃老本、不 hungry(飢渴),所以看不見這些問題,旁邊的人覺得不危險,你也就跟著相信了。」

簡立峰總結,意識到要使用與強化數位能力,就是我們把生存危機化做轉機的機會。「數位最重要的可能性,就是我們有機會打破慣性,數位出海。不只是看中文網頁,也去看英文網頁,去看不同的意見與可能性。勇於探險,把世界變大,自信心就會提高,突破島國給我們的界線限制,跟全世界溝通,勇敢擁抱數位大航海的時代。」

◆想知道除了簡立峰與呂冠緯的對談之外,還有哪些關於教育創新、實踐、願景有趣的討論嗎?歡迎手刀報名參與週六「教育永續發展論壇」

本週六(10/15)【教育創新要成功 台灣永續才可能】論壇重磅內容

The post 簡立峰x呂冠緯對談台灣數位教育:召喚同儕燃起動機齊行,用學習力航向數位大海! appeared first on CitiOrange 公民報橘.

有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