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定義台灣教育成功?呂冠緯:活用數位工具,所有台灣人都能搭上終生學習的列車

文 / 白宜君

每個世代都會經歷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時期。青壯世代的壓力既包括如何好好安養長輩,更有照顧好下一代的自我期許。

全球遭受疫情衝擊的這三年,這個世代的年輕父母,對外要迅速適應產業轉型與工作型態改變,而教育體系極速、全面的線上化,更關係到未成年子女在銜接實體與線上的「教、學」落差間,在一個動盪的求學環境中,怎麼持續得到優質的學習資源與引導。

這個大哉問,過去並無前例可循。流線傳媒特邀從事數位教育 10 年,家有 3 歲幼童的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呂冠緯親臨流線傳媒 Podcast 頻道「全新一週」節目,暢談如何透過疫情下全面轉數位的槓桿時機點,更新台灣的永續教育思維,不僅為孩子做好心態與學習上的準備,也讓全體國人都升級成終生學習者,一起因應台灣在全球局勢中,越來越複雜與難以預知的未來挑戰。

數位教育不新鮮,但疫情讓全球理解網路知識的含金量

對呂冠緯來說,疫情讓全台灣的老師、家長與孩子在一夕之間,對於學習的理解有了大翻轉。「打破教育體系原有的秩序跟習慣,是非常困難的。」他開宗明義先點出傳統教學體制有其保守性,但疫情打亂了固有的秩序感。

因著「停課不停學」的應變策略此起彼落,全台灣幾乎是同一時間,就領略了從建置系統、儲備內容、師生互動、測驗方式等傳統在教室中一條龍的教學流程,疫情衝擊下都要迅速調整,往數位化能進行的方式前進。

「自發性學習動機高的學生跟有意識引導孩子的家長在這段經驗中發現,雖然去學校的時間變少了,但網路上可選擇的學習資源卻更多,整個網路都可以是學校。」他振奮地說,數位學習最好的體驗之一,就是養成「個人化學習」習慣,且依照自己的速度、程度,從全球已上網的素材中,找到適合自己當下能力的內容。然而,他也不諱言,「主動學習」的動機是必要條件,當仍有學生因引導的環境與資源不足,而無法獲得數位學習的最佳利益時,難免會引發家長對數位學習不信任的質疑,也會讓政府與學校,推動力道時有停頓。

真正健康的數位學習,是實體與線上並行的混合式學習

自從薩爾曼.可汗(Salman Khan)在 2006 年創辦了可汗學院之後,非同步學習的線上教育內容,已足以證明,所有想學習的人都可以透過網路搜尋,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找到優質且豐富的線上教學內容,還能無限次播放,直到搞懂為止。但台灣的師生與家長的確是直到疫情後,才全體「無差別」捲入數位學習漩渦中,由此而衍生更深層結構的學力落差,台灣並不是孤例。

呂冠緯稱,數位學習本是為了縮短受教的資源落差,但真實世界無可迴避的各項資本差異,在大疫年間,仍會轉化為數位工具及運用能力的現實差距,「只要想學就可以自由洇泳在數位海洋」的教育理想國難以一蹴可幾──這需要奠基在很有主動學習與探索的學生特質,以及身邊引導的家長與師長也足夠有耐心與能力協助,「但疫情趨緩後,真正健康的數位學習主流,應是該實體見面授課時就實體,適合線上學習時就線上的混合式學習。」

而這條路,不僅是因應疫情而生的大勢,對呂冠緯來說,更是培養台灣新世代人數雖少,人才卻個個精采的必要之道。

「數位學習的重點,並不是滿足於生生有平板,因為即使生生有平板,我們卻無法令生生有家教,」他說:「只是,當生生用平板時,網路上豐沛的教育資源,可以讓每個學生都『像』擁有一個家教。」

一旦個人化學習的速度啟動,學生不用被動等老師餵(知識),學習效率變好、探索知識的主動性更強時,「這一代孩子就不會跟我們過去一樣,身邊僅有用同一速度、吸收同一知識的同學,而是會有不同可能性,也會更懂多元、差異與包容。」呂冠緯描繪著,當不同個體在求學期間就能互相尊重彼此的差異化,對人際互動應有的開放素養也會提高,這會讓台灣成為一個更習慣多元且適性發展的社會,而以此作為國民特質來吸引國際人才,也許還更親切自然。

什麼叫做教育成功,就是全台灣一起走向國富民強

而有著這個願景的教育工作者,並不僅止於呂冠緯一個人。呂冠緯指出,新聞上不斷報導少子化的台灣未來,一則當然是現實如此,而更重要的,也代表著在乎少子化衝擊的不同利害關係人越來越多。

呂冠緯直言,在教育現場,的確會看到有些家長因憂懼數位學習所拉開的差距越來越大,而想反對數位學習的發展進程,但支持的家長更要站出來加強溝通與協調,鼓勵老師與學校往這個方向前進,並透過實際上發生在師生或親子間,好用的數位內容當做具體案例,來優化與活用未來的教育模式。

呂冠緯坦率道,若我們都能理解求知並不是一個離開學校就結束的短期旅程,每個人都是終生學習的實踐者,那麼,孩子與父母相較,只是一個資淺學習者,一個則略微資深,那這個時代的我們,都在透過共同學習的進程而一起進步,走在變幸福(well-being)的方向上。

若是最終要回答的問題,是什麼可當做教育成功真正的指標?呂冠緯以素有全球教育部長之稱,已故的教育家肯.羅賓森(Ken Robinson)所提,教育成功的四大指標,在於「最終培養出經濟獨立、有品質的社會公民、具文化包容且能自我發展的人」,與所有台灣人共勉,期待台灣可以透過每個公民的自我實現與身心靈富足,真正打造出一個體質健康而強盛的社會。

The post 怎麼定義台灣教育成功?呂冠緯:活用數位工具,所有台灣人都能搭上終生學習的列車 appeared first on CitiOrange 公民報橘.

有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