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編輯檯好書推薦:《全球新版圖》
在這個月舉行的 G20 峰會上,美中兩大強權雖話語強硬,但仍保持可能的共識,如雙方皆反對使用核武,又宣告不形成一場新冷戰。在這緊張局勢加劇和全球秩序分化的時代,美中關係將如何影響全球經濟與能源轉型呢?
文 / 丹尼爾.尤金(Daniel Yergin),譯者 / 季晶晶
中美之間鴻溝最能清楚顯示雙方的分歧,而這兩國是世界秩序仰仗最深的國家。中美並未脫鉤,儘管分歧擴大,但雙方紐帶緊密;有共同點也有共同利益,包括身處於不斷發展的全球經濟,以及避免衝突。
只是它們愈來愈對立,彼此之間愈來愈緊張,鴻溝愈來愈深,用鄧小平的話來說, 可能會在技術、網路、金融和商業關係上上演「一球兩制」。「世界貿易組織共識決」已經讓路給「大國競爭」和日益增加的不信任,也讓路給「戰略對抗」和高科技軍備競賽,這些全都加深新的冷戰。
兩極化及隨之而來的各種風險,包括修昔底德陷阱在內,將成為世界政治未來幾年的基本元素。大家愈固守立場,就愈難解決問題。這種衝突將阻礙全球經濟的運作,助長分化。
這場衝突讓其他許多國家為難,它們與美國和中國都有緊密的聯繫,卻感受到選邊站的壓力愈來愈大。美蘇冷戰時,蘇聯在全球經濟只是次要角色,相較之下,中國扎根已深,是今日世界經濟的重要關鍵。2020 年夏天,由於中美之間的緊張局勢加劇,警覺性高的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警告,亞太國家「必須避免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或被迫做出兩邊不討好的選擇」。二十國集團(G20)成員國的一名高階官員說:「美國和中國對著幹,其他人一起遭殃。」
能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氣,仍是後疫情時代新地緣政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頁岩革命改變美國經濟和美國的地位。由於規模龐大,新的石油秩序由美國、俄羅斯和沙烏地阿拉伯三巨頭支配。2020 年春天,油價崩潰讓大家一條心,但隨著市場和自身狀況變化,加上氣候問題重回到舞台中央,它們的利益可能又有分歧。
對俄羅斯而言,石油和天然氣仍將是追求大國地位、與歐洲往來、為烏克蘭而爭,以及與中國結盟的基礎。中國經濟的增速不會像過去那麼快,但必須在更大的基礎上成長,而且需要更多的能源來確保成長,所以能源對中國來說很關鍵,不管在南海(有些人覺得那裡遲早要出事)或在「一帶一路」都一樣,更是重新平衡世界經濟的驅動力。
石油和新近的天然氣顯然也還是左右中東未來(經濟前景、區域競爭、治理、人口組成、穩定度,以及與其他地區往來)的重中之重。諷刺的是,高度的集中性和依賴性,反而讓當局想降低石油和天然氣的作用。
儘管常年存在和時不時才出現的地緣政治風險依舊影響到石油,有一些因素可以加以調和。電動車目前數量還很少,但電力在運輸領域成為競爭者,汽車技術又日新月異,可能提供替代選擇,取代以石油為主的交通運輸,衝擊石油獨霸地位。汽車製造商在政府推動綠色復甦的支持下,兌現承諾讓旗下車款電氣化,將進一步強化此一衝擊力道。
北美的頁岩革命釋放出豐富資源,輔以加拿大油砂和其他地區的新產出,能提供重要的安全緩衝,防止供應中斷。風能和太陽能主要是在發電上與天然氣和煤炭競爭,並非在交通運輸上與石油競爭,不過,它們的成本急劇下降、規模迅速增長,在全球電氣化程度攀高之際,勢將改變整體能源結構。新冠疫情更證明數位化已經成為運輸業的競爭者,允許人們無須移動實體,直接在線上連結。
上面說的全都是下一次能源轉型的其中一環,用以擺脫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等數百萬年前埋在地底的有機物質。主要驅動力不是過去幾十年來在乎的能源安全,而是氣候和以年輕人為主力的動員力量。
中國和印度的驅動力也來自汙染,以及對石油和天然氣進口的依賴。但這兩個國家(今日的全球第二和第三大能源消費國)又必須確保能源供應(包括石油和天然氣),以達成想提升人民收入和減少空氣汙染所需要的經濟成長。
新冠疫情會加速還是減緩能源轉型呢?有些人主張「綠色復甦」,讓政府開支偏向「對氣候友好的基礎設施」、為再生能源和電動車提供較多的財政支持,同時增加對內燃機的限制,並規定「資本重新分配」。對地方政府而言,「綠色復甦」和更清潔的空氣則是用來限制內燃機汽車和所有車種、關閉汽車通行道路、增加自行車道和人行道的理由。
不過,全面快速推動能源轉型的想法遭遇重大障礙,包括支撐世界經濟的能源系統規模龐大、可靠性有其必要、再生能源有礦產需求,以及速度可能造成破壞和衝突等。最重要的是,快速轉型的成本高昂,以及該由誰來買單,尤其是考慮到各國政府 2020 年因為抗疫欠下巨額債務。
2020 年春季,基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分析資料的估計顯示,旗下的已開發國家成員國因對抗疫情,額外累積十七兆美元的債務。環境部長都想積極行動,但勢必將和財政部長發生爭執,後者更擔心的是預算和赤字,以及修補經濟創傷、提振經濟復甦和讓人們重返工作崗位。簡言之,未來數十年,世界能源的供應將是混合型系統,能源選項之間會互別苗頭。
在未來的體系裡,石油將在全球大宗商品裡維持領先地位,仍是推動世界運作的最主要燃料,有些人不想聽這個,但這個講法植基於現實面:所有已進行的投資、新投資和創新的前置時間、供應鏈、石油在交通運輸扮演要角、現代世界從基礎建材到醫院手術室都對塑膠都有需求。
因此,石油,及也是大宗商品的天然氣,不僅將繼續在世界經濟發揮重要作用,也會是環境和氣候相關論戰、國家戰略及戰略爭端的核心議題。
能源結構的變化速度,不僅取決於政治和政策,也取決於技術和創新,自從達比在 1709 年點燃他的熔爐以來,這兩者一直都是能源轉型的要素。這是從構想和發明跨入技術與創新,再進入市場的能力,此事非一蹴可幾,能源畢竟不是軟體。
1970 年代中期發明的鋰電池,花費三十多年才能為路上的汽車供電。現代太陽能光電和風能產業始於 1970 年代初期,但直到 2010 年以後才獲致規模。不過,創新的步伐和聚焦速度都在加快,有部分原因是氣候主張和政府奧援;部分是投資人的決定;部分在於不同類型的公司和創新人員之間的協力合作;部分是技術和產能融合,從數位科技、新材料、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到商業模式等。成果的快慢也取決於參與的人才、金援、承諾、毅力,以及可供汲取的創造力。這些導致顛覆性的新技術出現,從而形成新的能源和地緣政治格局。
但這幅路線圖無法保證能直線前進,因為顛覆性創造不可避免地會以某種頻率更改路徑。外界就未能預料到頁岩革命,也沒有預料到 2008 年金融危機、阿拉伯之春、2011 年福島核事故、電動車重生、太陽能成本暴跌,或者傳染性奇高導致爆發大流行病和經濟黑暗期的蝙蝠病毒,抑或是 2020 年動搖美國政治的大規模抗議活動。
即使無法清楚勾勒出我們前進的確切路線,卻還是能夠預見一些明顯的破壞力量,其中之一是氣候導致的糾結,而在緊張局勢加劇和全球秩序分化的時代,國家之間也會產生衝突。
推薦閱讀
「零排放車」如何成為現實?白宮能源專家揭電動車龍頭特斯拉誕生故事
隨哈佛教授踏上歷史旅程,是什麼讓烏克蘭人不同於俄羅斯人
烏克蘭人的韌性從何而來?哈佛教授從烏克蘭獨立史剖析,發動戰爭的普丁其實不懂烏克蘭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全球新版圖》,由 聯經出版 授權轉載,並同意 Citi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AP Photo / Alex Brandon)
The post 美中在經貿與科技上演「一球兩制」,支撐世界經濟的能源將如何轉型? appeared first on CitiOrange 公民報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