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週年》精良單兵裝備宰制防守力量 提升存活率有助戰力保存

武器攻防向來是矛與盾的問題,圖為俄軍全毀裝甲。(圖擷取自「@IAPonomarenko」推特、路透,本報合成)

2023/02/21 14:06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在俄烏戰爭的初期階段,俄軍分別從烏克蘭北、中、南部發起進攻,北部俄軍意圖發起的「閃電戰」甚至一度突入基輔市區,總統府及國會大樓分別危在旦夕。當然撇除俄軍的後勤塞車、空軍不見蹤影或是資源無法支撐戰術等等問題,烏軍在城鎮戰的表現出人意料,不僅有效的阻滯俄軍進攻,還摧毀大量俄軍戰車與裝甲車,一度讓「戰車無用論」的聲音甚囂塵上。而俄烏雙方個人以及單兵裝備上的落差,也在國際宣傳上起到不少「笑果」,俄軍從蘇聯時期重建的戰力印象,瞬間跌下神壇。

事實上,自戰車在1916年首次出現於索姆河會戰(Battle of the Somme)後,反裝甲的手段與裝備發展就成為地面部隊重要課題,不論在兩次大戰、韓戰、越戰、中東以阿戰事裡,戰車並非無法擊敗的裝備,更經常在不當運用下損失慘重,而關於戰車是否過時的討論,也因此在戰車出現迄今百年間一再出現。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俄烏戰爭中,最引人注目的單兵裝備莫過於美國的「標槍」、英國的「NLAW」、德國的「鐵拳3型」反戰車飛彈,以及瑞典的「AT4」、西班牙的「C90」、挪威的「M76」等等。當然烏克蘭自己也早有不少反戰車飛彈、火箭彈,包括從蘇聯時期遺留下的各式RPG,以及後來外購的反戰車飛彈。

在防空方面,由於俄國空軍出動數量低的驚人,至今仍有8成的戰機完好無損,大部分戰場見到的都是直升機居多,因此烏軍方面較經常見到的單兵防空飛彈,也以美國的「刺針」、英國的「星紋」為主。

精準導引反戰車飛彈 有效對付裝甲厚實戰車

其中在反戰車武器方面,美國援助大量的FGM-148「標槍」反裝甲飛彈,實戰中發揮巨大作用,成為烏俄戰爭中名聲最響亮的武器之一。「標槍」屬人攜式反裝甲武器,由單兵肩扛發射,指揮發射單元與發射器結合全重僅22.3公斤,發射後可將兩者分離,保留僅6.4公斤指揮發射單元,再裝上新發射器繼續作戰或快速撤離,運用彈性高。

在性能方面,「標槍」飛彈射程長達2.5公里,射手可以透過指揮發射單元的影熱像儀或白晝鏡,在全天候環境下鎖定目標。一旦目標圖像正確鎖定後,飛彈即會記憶目標熱影像,並在發射後依照射手事先選擇的攻頂或直攻路線飛行,全程射後不理。在撞擊目標時,縱列錐形裝藥彈頭可以在穿透爆炸反應裝甲後,再穿透750公厘均質裝甲摧毀目標。實戰表現中,「標槍」飛彈能有效摧毀俄軍任何一型戰車,包括頂部加裝爆炸反應裝甲及柵欄裝甲的T-72B3與T-90A戰車。

此外,「標槍」飛彈是軟發射設計,先啟動助推火箭馬達,將飛彈推出發射器外一段距離後,再啟動主火箭馬達。因此發射時筒後尾焰極少,使其具備室內發射能力,讓射手可以在隱蔽良好的陣地內發射飛彈,讓敵人反制更為困難。

另一種在烏俄戰爭中相當亮眼的反戰車武器,是英國援助的「下一代輕型反戰車武器」(NLAW),其有效射程達800公尺,採用預測瞄準線導引、射後不理的攻頂式飛彈,且全彈和發射器僅12.5公斤,發射後可直接拋棄。相較「標槍」飛彈更輕、便宜且使用簡便,破甲效果優異。

NLAW不像一般以紅外線或雷達訊號鎖定目標,或是瞄準線導引這種需要射手持續追蹤目標至命中的飛彈,預測瞄準線導引無須讓飛彈鎖定目標,而是在發射前,射手透過瞄準具穩定追瞄目標,飛彈上的陀螺儀會計算角速度,進而推算出各距離上目標的大略速率,再讓飛彈記憶發射後,偏轉角度命中目標,也因此這種飛彈無須測距,卻有極高命中率,且射手在發射前也能選擇頂攻或直攻,讓電腦預先計算出彈道和彈頭引爆方式。

在射手扣引扳機後,NLAW採用具備室內發射能力的軟發射模式,若是選擇攻頂模式,則會飛掠在瞄準線上緣,並在飛彈下方偵測器探知目標後,引爆朝下的錐形裝藥,穿破超過500公厘均質裝甲,能輕易貫穿戰車頂部引爆。

無導引火箭彈 價廉效果佳

除比較先進的導引式反戰車飛彈外,烏軍也在戰爭期間採購,或接受各國軍援極大量的單兵攜行式無導引火箭彈,這些武器雖然屬非攻頂、命中率略低、射程較短的反裝甲武器,但因為輕便且廉價,輕裝步兵可攜帶更多彈藥且能隨時出擊,令敵人防不勝防。

「鐵拳3型」火箭彈是德國軍援烏克蘭的最強力反戰車武器,是可從前方重複裝填、彈頭口徑大於發射器直徑的多功能肩射武器,總重15.6公斤,具室內發射能力,可以搭配錐形裝藥、縱列錐形裝藥、反碉堡彈頭等,可依作戰需要裝備適用的彈頭。在搭配反裝甲威力最強的縱列錐形裝藥彈頭時,可貫穿爆炸反應裝甲後再穿透750公厘均質裝甲,並具對移動目標300公尺、固定目標400公尺的有效射程。

「鬥牛士」則是烏克蘭向德國採購的武器,重量又比「鐵拳3型」更輕,只有8.9公斤、具室內發射能力,且發射後即可拋棄。「鬥牛士」採用結合錐形裝藥的反裝甲彈頭,以及塑膠榴彈對堅固工事破壞力的雙用彈頭。射手只要在發射前,將彈頭探針伸出即可切換到反裝甲模式,收起則是變成反工事模式,無須更換彈種。在反裝甲模式時,鬥牛士的彈頭可貫穿500公厘均質裝甲,而反工事模式時則能在建築物磚牆炸出能讓士兵通過的大洞,其對固定目標有效射程可達500公尺。

AT4與M72火箭則是軍援烏克蘭數量最多的反裝甲武器,其中M72更超過1萬發。AT4是一種重8公斤、具室內發射能力(CS型)的發射後即拋棄反戰車武器,並具有多種型號可選擇,包括錐形裝藥型、高爆雙用型、高穿透力型、反建物縱列彈頭型、增程型及高爆型。其中援烏的錐形裝藥型,可穿透450公厘均質裝甲,對固定目標有效射程300公尺。而M72火箭彈則稱為66火箭彈,在各國援烏清單中,從老舊的A2到新式A7型都有,總重分別為2.5公斤(A2-A3)與3.6公斤(A4-A7),可伸縮展開,便於攜帶和使用,其中穿透力最強的A5型,彈頭可貫穿450公厘均質裝甲,與AT4原版相同。

這些反裝甲火箭雖然難以貫穿新銳戰車的正面,但如果命中側面或背面,或者是輕型裝甲的步兵戰鬥車與裝甲運兵車等,能發揮極大的破壞作用。

單兵防空飛彈 飛行員難以察覺 防不勝防

美國與英國分別軍援烏克蘭相當數量的「刺針」飛彈和「星紋」防空飛彈,在實戰中重創俄軍空中部隊,造成俄軍直升機忌憚,不敢再經常出現戰場。FIM-92「刺針」飛彈是世界上最有名氣的肩射式防空飛彈,其中美軍援烏的型號是F型,全重15.19公斤,射程達7.6公里,採紅外線導引設計,可射後不理,飛控軟體與尋標器已完成現代化升級,不僅命中率增加,也大幅降低遭到熱焰彈干擾的機會。

英國「星紋」則是非常特殊的肩射式防空飛彈,全重14公斤,有效射程7公里,但採用的是雷射乘波導引,因此飛彈接收目標資訊的唯一方式,就是從發射器射出的雷射,判斷本身的偏移角度,只要射手持續追瞄目標,飛彈就可以持續修正彈道,完全不受外在干擾源影響。雖然不具備射後不理能力,但飛行速度最高可達4馬赫,因此從發射到命中的時間並不長。

另一特點是飛彈內含3具子彈頭,主推進器加速到4馬赫後,即會釋放3具子彈頭,子彈頭本身具有導引系統,可持續接受雷射乘波。而一旦命中目標後,內含高爆炸藥、鎢鋼製的子彈頭,可產生強大的動能和爆炸力摧毀目標。

儘管肩射式防空飛彈因為射程的緣故,較難攔截遠距離或高速通過的目標,但因便於部署,使敵人較難先行反制,若敵機為躲避中遠程的防空系統而低飛,此時遭到此類武器攔截的機率相當高。

單兵個人裝備規模大 資源分配成問題

以上烏軍擁有豐富多元化的個人裝備及單兵武器,甚至戰場上有時能見到每個人都有標槍、刺針等等,很大原因要歸功於世界各國對烏克蘭的援助。而其單兵武器的彈藥消耗量更大,烏軍一天就消耗掉西方供應他們一週份量的反戰車飛彈,而去年,在戰爭爆發兩個月後,美國就表示給烏克蘭的刺針飛彈已消耗其庫存的1/4。而從當時的戰果來看,若烏克蘭拿到西方6萬多枚單兵反戰車飛彈、摧毀俄軍2000多輛戰甲車來換算,烏軍平均要打30發飛彈才能摧毀一輛俄軍戰甲車,效益很差。

因此,這些反戰車、火箭彈以及防空飛彈的單兵武器,在常規編制下也不可能每個人都能裝備。這些武器的使用也勢必會牽扯到編制與預算運用的範圍,通常能每個排或班可以配屬到單兵反戰車飛彈或防空飛彈已是預算的極限。

目前我國陸軍及陸戰隊主要的反戰車飛彈及火箭彈以六六火箭彈、拖式飛彈為主,此外還有部分國造的紅隼、瑞典的AT4、法國的APILAS、以色列的SMAW以及美國的標槍。然而這些裝備都數量都有限,並且是在1990年代採購,未來應該會逐步退役。而六六火箭彈本身雖然大量裝備於基層單位,但其穿甲能力在現代戰車防護水準來看也已無法跟上。

所以國軍才在2020年決定採購TOW-2B RF型托式飛彈1700枚、新型標槍飛彈為400枚。但其反裝甲量能是否能應對大批登岸或機場突襲的共軍,仍值得懷疑。更何況國軍六六火箭彈依然未全數由紅隼汰換,「灘岸守備旅」等近年新設的新訓旅則連六六火箭彈都難以見到,國軍反裝甲戰力備受懷疑也是理所當然。

好在國軍在新式教召及一年期兵役改制方面已聲明未來將一定會讓役男接觸到六六火箭彈等單兵武器,雖然尚未能知道國防部的「接觸」在訓練上是何種形式,但至少已有進展。

至於防空飛彈方面,雖然我國有大量的陸基愛國者、天弓飛彈,野戰防空則有捷羚、復仇者防空系統,但這種軍團級才配屬的裝備,依然是大會戰形式中的主力。在地形破碎、戰區狹小的台灣本島防衛作戰中,能否適應必須分割、獨立、游擊式作戰的大量小、中型基層單位,仍有懷疑空間。畢竟這種中、大型載台的防空武器被敵方摧毀後,陸軍士兵能依靠的就只有手中的單兵武器。

並且,現有陸軍聯兵營形式仍未將單兵反戰車、防空、狙擊單位融入連級、排級中,好處是後勤供應方便,但在實戰中反戰車、防空排能否有餘裕分散到各地進行支援,型戰術靈活性仍有質疑空間。

另外,另有一派聲音認為人人都有一把紅隼或六六火箭彈就能阻止敵方戰車的認知簡直是軍盲說法,輕視陸軍個人專業及養成,別說志願役、義務役勢必無法勝任。

確實,每個士兵都有其專業所在,因此才會分兵科種類。但所謂的步兵兵科,在定義上就是幾乎所有單兵武器都要學會操作,若非如此,則一個營的反戰車排都戰死,則整個營都不會反戰車了?一個防空排戰死,整個營都不會防空了?更何況在俄烏戰爭中,已經有實戰例證證明普通人能夠、也必須在短時間內學會操作反載具武器,否則步兵碰上裝甲就是送死的份,遑論什麼專業都還不成熟的義務役了。

此外,對於個人裝備,已經不斷有實戰證明個人裝備決定了士兵在戰場上的存活率,這對於軍隊持續作戰非常重要,否則部隊戰力及士官兵專業素養都會急遽下降,國軍士兵個裝缺乏戰鬥醫療在去年也被不斷批評。當然,我國陸軍現役光是志願役部隊就多達17萬人,要對全數官兵的個裝進行汰換及升級,在預算額度上就是筆不小數目。2016年蔡總統訂下的3年50億全數升級官兵個人裝備,換算下來每位官兵全身上下也只將近3萬元,從教召賠償表來看則有8萬元,不過這還不包括未來義務役8萬人的個人裝備。而這8萬元還是與共軍平均基本的80多萬元相去甚遠,雖然總是不能排除共軍有外強中乾的問題,但衡量戰力的標準,最精確的還是錢。

對此,大規模官兵個人武裝的升級費用,必然牽涉到整個國軍建軍資源的分配,考驗著國防部的建軍方向構想。而近年來呼籲建立不對稱戰力的呼聲越來越大,國防部與政府必須審慎思酌大型武器載台的預算比例到底要佔用多少。在面臨組織、戰力都去中心化的現代戰爭中,在聯兵旅及聯兵營還尚未完全組成的情況下,其可恃戰力到底能與共軍合成旅抗衡幾分,國防部必須透過實戰化演練驗證向國人說明。

標槍飛彈專打戰車砲塔頂部的特點成為戰車剋星,圖為國軍演習所持標槍飛彈。(資料照)

單兵手持式刺針飛彈隱蔽度高,飛行員難以察覺,圖為國軍雙聯裝坐式型。(資料照)

國造紅隼反裝甲火箭彈,國軍至今卻只採購約千具,陸軍已知採購5000枚。圖為憲兵演示發射。(資料照)

國軍六六火箭彈仍大量裝備於基層,雖然操作簡易,但其穿透力已無法應付現代戰車甚至是裝甲車。(資料照,軍聞社提供)

有趣的文章